方勤:創(chuàng)新有為說好中國文化故事
科技日報記者吳純新通訊員黃敏
探尋中華文化遺產,說好中國文化故事,非創(chuàng)新不可為。三十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創(chuàng)新有為,讓古老文物更加鮮活生動,吸引更多群眾關注考古、愛上博物館。他帶領團隊建設湖北首個考古方艙,組建科技考古實驗室、搭建智慧博物館、統(tǒng)籌數字文化展覽;他既是考古挖掘的“解碼者”,也是文化遺產的“代言人”。
博物館搬進網絡云端
博物館承載過去,連接以后,是文化精神所在。湖北省博物館作為中央與地點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26萬余件,是弘揚荊楚文化的陣地和展示荊楚文明的窗口。一直以來,方勤給自己定位——帶領全體工作人員做好長江中游文明的“探尋者、守護者、傳承者”。
2020年3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漢,千萬人居家。湖北省博物館嘗試組織了第一次云上觀館活動,累計觀看量高達3000萬人次。此時,“云游”湖北省博物館成為觀眾全天候、沉浸式觀展的首選。
“人們的物質文化日子水平提高,到博物館看展已成為新的日子方式、社會風尚。”方勤常??紤],怎么讓更多年輕人常來逛博物館。為此,湖北省博物館在陳列布展中加入AR、VR技術,增加展覽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數字化轉型之余,方勤還提出,布展、開展活動等都要思考年輕人的興趣所在,打造集觀賞學習、休閑于一體的文化場所。
伴隨湖北考古與博物館頻頻“出圈”,方勤數次以國寶守護人和考古代言人身份亮相多檔節(jié)目,掀起一股不小的“文博熱”,他也被稱作“網紅館長”。方勤認為,關于博物館而言,數字化建設絕不不過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它帶來的是全新社會形態(tài),是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平臺,是業(yè)務協(xié)同、文物展示的創(chuàng)新平臺,是文物保護、價值挖掘的決策支撐平臺,是內容資源的集成和共享平臺。
此前,為讓公眾更好地了解荊楚先民的飲食,湖北省博物館“禮樂學堂”推出線上情景劇,帶大伙兒學做荊楚風味美食。并且,開展“瑰寶大拜年”線上活動,推出館藏文物系列表情包,成為人們拜年咨詢候的新時尚;“打call鎮(zhèn)館之寶”非?;顒樱瑸楣娬f述該博物館年度新晉十大“鎮(zhèn)館之寶”的文化故事。
實驗室建在考古現場
9月28日,湖北學堂梁子遺址發(fā)現第三具完整“鄖縣人”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這是迄今所見歐亞內陸并且代最完整直立人頭骨化石,也是我國乃至國際學術界的一項重大考古新發(fā)現。
方勤介紹,為開展更深入、精細的考古發(fā)掘與多學科研究,考古隊在遺址建立了包括核心艙、實驗室、多功能中心和預留發(fā)掘區(qū)在內的1000余平方米溫濕可控考古方艙,同步進行8大學科33個方向研究,讓所解讀的信息更多更準更科學?!翱萍家殉蔀榭脊诺淖蟀蛴冶?,乃至半壁江山?!狈角谥v,新時代的考古,科技應用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自覺,考古早已是多學科合作的典范。
“在考古中,新科技新技術就像給我們插上了翅膀,增添了雙眼?!彼v。在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新一輪考古發(fā)掘現場,方勤作為項目主持人,正帶領年輕的隊員進行田野考古操作。他帶領團隊建立湖北省首個考古方艙,搭建500平方米科技考古實驗室,將更多現代科技手段運用于古老遺跡?!拔覀儼l(fā)現了宮殿性的建筑,還有水稻、粟、麥這些植物,講明5000年前中華民族在長江流域就有高度輝煌、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狈角谥v,這些新收獲,都得益于新技術手段的應用。
近年來,在方勤的帶領下,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展覽展示、傳承弘揚、考古發(fā)掘研究等方面碩果累累。從新石器時代的石家河遺址到先秦階段的曾國遺存,湖北9個項目先后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和“全國六大考古新發(fā)現”。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yǎng)社會。方勤表示,將進一步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爭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chuàng)新者和傳播者,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來源: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