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贈臺大熊貓狀況不佳躺地進食
熊貓四肢粗短,為黑褐色。尾長、較粗而蓬松,并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huán)紋,據(jù)悉大陸贈臺大熊貓狀況不佳躺地進食,這是如何一回事呢?大熊貓睡覺時刻和進食時刻是什么時候呢?和騰閱網(wǎng)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大陸贈臺大熊貓狀況不佳躺地進食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近日因癲癇發(fā)現(xiàn)腦部病變壞死。臺北市立動物園有關負責人24日同意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團團”病情不容樂觀,許多臺灣民眾經(jīng)過網(wǎng)絡表達對“團團”的祝福與牽掛。
健康狀況持續(xù)下降
“大熊貓‘團團’的活動力連日來持續(xù)下降,躺著休息的時刻明顯增多,食量和精神狀況都有所下降,浮現(xiàn)后肢無力的事情,步行狀態(tài)不復以往?!痹撠撠熑酥v。
園方當日公布的日常觀察記錄顯示,“團團”的竹類采食量為6.6千克,相比9月份平均12.3千克顯著下降;排便量8.4千克,也比9月份的平均11.3千克明顯減少。
綜合中央社、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等臺媒報道,大貓熊“團團”自8月31日被觀察到發(fā)生異常行為,園方迅速展開診斷治療,至10月15日未再發(fā)生疑似癲癇的癥狀,進食情形及活動力也得以恢復。原本已打算于10月18日與民眾重新見面,但是10月16日再次浮現(xiàn)癥狀。
臺灣民眾祝福牽掛
該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在臺北安家以來,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團團”“圓圓”深受民眾尤其是小朋友的喜愛,先后于2013年和2020年產(chǎn)下“圓仔”和“圓寶”,許多民眾更被那個熊貓家庭“圈粉”。此次“團團”生病后,民眾牽掛不已,經(jīng)過網(wǎng)絡送來祝福。
尤其是臺北市立動物園24日在社交平臺發(fā)布一則有關“團團”健康狀況的圖文帖下,6小時內(nèi)近萬人留下心情,數(shù)百條評論透出濃濃的祝福與關切。
“好心疼你,快快好起來哦!”“一定要渡過難關,拜托醫(yī)療團隊?!薄皥F圓仔寶算是一個完美的組合,完美的貓熊家庭,缺一不可!”“感謝你陪伴我們美好的時光,現(xiàn)在我們?yōu)槟慵佑?!”“看了特別不舍,團團加油”……
兩岸專家共同應對
該負責人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團團”健康浮現(xiàn)狀況后,臺北市立動物園與位于四川臥龍的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持續(xù)保持聯(lián)系,雙方專家經(jīng)過線上交流,共同分析“團團”發(fā)病影像,交流病程、用藥等事宜,溝通渠道是暢通的,以后亦不排除邀請大陸專家赴臺會診。
目前,專家已開始針對癥狀投藥、輸液來緩解“團團”的疼痛和不適,并從日常飼糧中添加蛋白質(zhì)、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品,并且增加喂水次數(shù),以維持其體力與精神。
另據(jù)中時新聞網(wǎng)報道,大熊貓“團團”已于22日進行了第2次腦部MRI(核磁共振)及相關檢查,初步影像交由醫(yī)療專家診斷,待得到較全面資料后公布。
大熊貓睡覺時刻和進食時刻
大熊貓每天的作息時刻為:00:00-02:00休息,02:00-07:40早餐,07:40-10:30早休,10:30-11:00游玩,11:00-12:00午餐,12:00-14:30午休,14:30-21:00晚餐,21:00-24:00晚休。
熊貓一天中有54.86%的時刻用于覓食,43.06%用于休息,2.08%用于游玩。因為竹子的能量低,為了盡可能的減少能量消耗,大熊貓將一天時刻要緊分配在覓食和休息上。
吃飽了,喝足了,美美的睡上一覺,爬上高高的樹杈,又安全又涼爽,也有困不擇床的時候,草坪、雪地、巖石、只要打個盹,又接著覓食。
大熊貓的性格脾氣
通常事情下,大熊貓性情總是十分溫順,初次見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頭低下,不露真容。它們很少主動地攻擊其他動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時,總是采用回避的方式。
但一但當上了媽媽,其小寶貝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關心看望,也會惹怒母親大動肝火,張牙舞爪,動手動腳。有時它們還愛作一些修飾及其他一些求適活動。
能夠象貓一樣把軀體伸直,前是伸開,后半身抬起,讓身軀靈便舒展,或睡醒未來,前肢直伸打哈欠。假如被水沾濕或過河涉水后,也能夠象狗一樣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貓通常在發(fā)情季節(jié)發(fā)生沖突,非常是當三到四只雄性追求一只發(fā)情的雌性時。有時候,雌性和雄性也會發(fā)生爭斗。在動物園,它們的爭斗通常是因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貓占據(jù)了好的地盤。
擴展: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melanoleuca):屬于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僅有二個亞種。雄性個體稍大于雌性。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tài),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
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臉頰圓,有大的黑眼圈,標志性的內(nèi)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銳利的爪子。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于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
日子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兒常年空氣稀薄,云霧繚繞,氣溫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該物種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貓善于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普通是臨近求婚期,或躲避驚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借以回避強者的一種方式。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刻,剩下的一半時刻多數(shù)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大熊貓99%的食物基本上竹子,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植物共有12屬、60多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yǎng)狀態(tài)下能夠超過30歲。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數(shù)量達到600只。
來源:騰閱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