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奔斗:商竣程1米80的身高,夠用嗎?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張奔斗發(fā)自羅蘭·加洛斯
終于第一次見到了之前只能經(jīng)過微信專訪、ZOOM群訪、語音聊天溝通的球員和球員家長,那可真是一次特別開心的網(wǎng)友見面。
這張合影放出后估計又會引來這個百咨詢不厭的經(jīng)典咨詢題:商竣程這身高,和老爸商毅已經(jīng),妨礙進展上限啊……
還真是和商毅聊到了那個話題。我們都發(fā)現(xiàn),一些球迷關于中國球員身高的執(zhí)念,通常來自于兩個維度:一是在講到獲得成功的小個子亞洲球星時,“你看西崗良仁1米7都能打得這么好!”而在講到自家球員時,視角則變成了“你看他身高才1米8確信打不出來。”
而最意味深長的則是,講這兩種講法的人,通常又是同一批人。
這種“我們自己的球員惟獨具備最優(yōu)秀的身形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暗示,事實上仍然透露出關于亞洲人種軀體能力上隱隱的不夠自信。
商毅講,他并沒有無視或是刻意否認人種上可能存在的差異。但在他看來,最大的差異事實上是存在于訓練中加量后的耐受力——歐美球員的訓練量加上去后可以承受得住,但亞洲球員則更可能軀體反應較大,這也許是神經(jīng)傳導類型和方式先天存在的差異所決定的。
講到體能,商竣程現(xiàn)在合作的體能師來自荷蘭,帶過很多著名的單雙打球員,圈內(nèi)以量大著稱,甚至之前有過合作的球員寧愿放棄這么好的體能師也不愿再接著合作,因為實在練得太苦了。但商竣程一直堅持在用,大伙兒能夠想想看。
很多職業(yè)球員和頂尖球星都講過類似的觀點:排名前兩三百甚至三五百的球員,技術(shù)能力事實上差別并沒有那么大。
那么最終拼的是什么?拼的不是身高,而是軀體——這是兩個徹底不同的概念。
商毅以施瓦茨曼為例,以他的身高和發(fā)球之所以能成為地表最強170,是因為那個家伙軀體實在太好了。但因為父親重病孝順陪護了兩周沒如何訓練,軀體一旦稍有跟不上,成績立馬轉(zhuǎn)頭向下。
體能是商竣程的強項,也是訓練的一大重點;但因為之前小半年身染單核細胞增多癥,法網(wǎng)開賽前10天才決定參賽,商竣程目前的體能狀態(tài)真的不在最佳。商毅也并不認同商竣程最近臀腿變得更粗更有力的講法,“不要被圖片和轉(zhuǎn)播鏡頭騙了,他的腿這幾年一直基本上這么粗”。也很可能不過因為,贏球的時候,什么情況好像基本上美好的,其中就包括,臀腿大概變得更粗了。
好軀體,不過地基;而決定球員上限的,則是頭腦、心智和格局。這也是商毅聊得最多的方面,只是依然下回分解吧。
趁著等待商竣程訓練后做按摩放松的機會,和商毅大聊了一個多小時,特別過癮,十分受教。并不是講打探到了多少獨家的新聞,而是這種自己做過職業(yè)球員而后又跟著兒子在國際網(wǎng)球圈最前沿浸泡過的人,從他關于網(wǎng)球的理解中,確實能夠受益良多。
從商竣程自己、父母到團隊,基本上將他以頂尖球星為目標在規(guī)劃和打造。排名、積分、獎金、代言這些情況,他們想得較少;想得較多的,是怎么將每一步走得扎實,怎么拓寬頭腦、思路和進展上限。大伙兒也耐心陪伴一位18歲球員的成長吧。
來源:體壇網(wǎng)